(通讯员:白璐芸)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切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用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砥砺品格,4月17-18日,304am永利集团党委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研学团,赴红旗渠开展实地学习培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两委委员、教师党支部书记、科级干部、师生党员代表20余人参加此次研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4月17日中午抵达林州后,学院研学团一行便马不停蹄地前往红旗渠纪念馆参观学习。红旗渠是林县(现林州市)人民为了克服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改善生存环境,创造美好生活而展开的伟大工程。自1959年动工以来,数十万林县人民参与到工程建设当中,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不仅在太行山上凿出了一条蓝色的生命线,更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纪念馆里珍贵的视频和图片资料,让研学团成员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迈气魄更是让成员们感触颇多。
随后,研学团还认真开展了现场体验教学,通过推独轮车、抬太行石、抡开山锤等实践项目,真切体会到建设红旗渠“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战天斗地的精神品格。
下午,研学团实地参观了红旗渠分水闸和青年洞。红旗渠枢纽工程分水闸周围的渠岸上悬挂着当年红旗渠建成通水时的照片,群众们真诚灿烂的笑容与渠道里欢腾流动的清澈河水交相辉映,将如今林州市人民的幸福生活讲述给人们。青年洞则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由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组成突击队历时一年多开凿而成,故取名为“青年洞”。如今抚摸着太行山体上坚硬的岩石,研学团成员更直观的感受到当年林县人民开凿水渠的艰辛与不易,深刻理解周恩来总理所讲的“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红旗渠精神的精髓所在。随后,在青年洞旁,学院党委书记魏峻带领成员们重温了入党誓词。
晚上,研学团成员一同聆听了杨玉东教授题为《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专题党课。党课从“溯源红旗渠精神”、“解读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三个方面对红旗渠精神作了深入讲解,通过一组组鲜活的数据、一件件生动的事例以及一次次深入的思考,道出了红旗渠精神之所以能历久弥新的“精髓”。党课结束后学院党委书记魏峻勉励大家通过此次学习认真思考以下三点:一是面对困难时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勇于迎难而上克服挑战;二是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厘清奋斗目标,将口号落实到带领大家攻坚克难,建设一流304am永利集团的事业上来;三是要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合成一份力,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新的挑战面前赢取更大胜利。
第二天,研学团来到太行山脉腹地的峡谷中学习石板岩供销社的“扁担精神”。石板岩村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解放前,山区群众受自然环境制约,生产生活极为不便。解放后,党组织根据群众的迫切需要,靠一颗红心、一根扁担、一副铁肩、一双脚板创办起合作社,决心让家家过上好日子。70多年来,这出由一根扁担、三名共产党员、五间石板房发展而来的动人创业故事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
两天的培训虽然短暂,但带给研学团成员的影响却足够深刻。“红旗渠精神树立起了一座‘劈开太行’的精神丰碑,作为一名教师党员,通过此次学习更感使命在肩、初心如磐,必将牢记西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陕西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智能所党支部书记张向荣教授说道。 “两天的学习体验让我对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我们青年学子就是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习林县人民不怕苦、不怕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和魄力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院2017级本科生、本科第一党支部副书记范紫琪说道。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304am永利集团党委将以此次学习培训为契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以学促进、以学促强,激励全体党员循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激流勇进,办实事、解难事,凝聚全院师生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